行业动态

关注行业,引导潮流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浙江法院新增两例

2025-10-16

为有效推动人民法庭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司法职能,协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调解组织等,参与“行业矛盾行业调、专业纠纷专业解”的解纷格局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分三批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在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二批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中,桐庐法院、鹿城法院各有一案例入选。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305号

浙江省桐庐法院富春江科技城人民法庭

“分科诊疗”疏解“十行千企”买卖之忧

浙江省桐庐法院富春江科技城人民法庭所在地桐庐县,作为“中国快递之乡”和“三通一达”发源地,民营经济活跃。法庭集中管辖全县买卖合同纠纷,覆盖建筑业、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运输业等10余个行业大类,行业跨度较大、纠纷诱因各异。法庭采取“分科诊疗”模式,针对不同行业纠纷精准寻找“病灶”,促推行业性纠纷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近三年,法庭成功调解买卖合同纠纷2357件。

一、既要“管得宽”又要“分得细”,推动解纷力量“对症开方”

一是精准定位病源。对买卖合同纠纷进行“全量统计”和“行业细分”,发现纠纷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零售业、制造业等6类领域,占比超90%。探究不同行业纠纷“病因”,归纳出64项“病灶”,如建筑行业纠纷多源于发包人、承包人、转包人、实际施工人等主体关系混乱,夯实“精准施治”基础。二是组建智囊团队。在全面调研基础上,法庭形成4个专业审判团队,分别与住建局、经信局、商务局、市监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对接,组建一名法官、一名主管部门干部、一名行业协会负责人“三合一”智囊团队,开展法律、政策、经营“联合会诊”,为不同纠纷定制“一击即中”的精准方案。三是壮大调解队伍。针对高频诉讼行业“对症开方”,特设快递物流、针织、制笔等12家行业共享法庭,推动设立5家行业调解工作室,动员18名头部企业负责人、行业带头人担任特邀调解员,每个工作室配备1名专职调解员负责诉调对接,将调解员纳入以案定补政策范围,激发调解积极性。

二、既要“分得出”也要“接得住”,构建解纷体系“面面俱到”

一是畅通分流渠道。通过共享法庭等平台,向行业调解工作室分流案件846件,县委政法委将行业性纠纷调解工作纳入平安综治季度例会通报,分析研判纠纷特点、诱因和趋势等,压实主管部门“管行业也要管治理”的责任。法庭定期对4个审判团队的指导调解数、调解成功率、自动履行率等指标通报晾晒,避免“重分流轻指导”,强化调解指导职责。二是拓宽解纷路径。吸纳25名退休法官、律师、商会成员和行业带头人加入“调解专家库”,在调解平台公布信息,供行业协会和行业调解工作室“点单”咨询,累计解答涉诉疑问600余个。推动2名长期办理建筑业领域纠纷的律师入驻行业调解工作室开展市场化调解,2024年以来化解纠纷188件,调解成功率达40.24%,标的额达3亿余元。三是强化保障支撑。经行业调解工作室主持达成调解协议的,与法庭4个专业审判团队“无缝对接”,快速进行司法确认,并由审调主体督促履行,自动履行率达56.7%;未自动履行的,由法庭执行组直接执行。行业主管部门对调解工作突出的行业协会在经费保障、项目培育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助力行业发展“兵强马壮”

一是堵住风险漏洞。总结行业纠纷诱因,从源头做好防范。指导行业协会制定非标设备定制、上下游供应链、农副生鲜产品、工程款代支付等行业示范文本6类。针对零售业交易大多未签订书面合同导致责任主体、代理权限不清的现状,指导使用“电子签”小程序对账结算,明确责任主体和货款金额,为调解奠定证据基础。2024年以来,对账清晰、事实清楚的行业性纠纷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调解成功率上升30%。二是积极建言献策。通过大数据分析建设“行业司法画像”模块,实时归集个案、行业、区域等司法数据。对发现的普遍性、趋势性问题,及时向行业协会、主管部门提出建议28条,制发情况反映及专题调研报告10余篇,推动主管部门召开协调会议4次,助力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消除隐患,促推行业健康发展。三是深化法治宣传。设立全县企业家法治教育基地,梳理不同行业典型案例,邀请企业代表旁听庭审、执行听证等活动20余次。联合行业协会、主管部门举办“送法入企入园”案例宣讲、法律沙龙、巡回审判系列活动100余场。发布行业性纠纷典型案例40个、制作普法课件16个,提升企业法治意识及法治素养。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314号

浙江省鹿城法院西郊人民法庭

深耕劳动争议预防化解小切口 绘就“中国鞋都”多元共治新“枫”景

浙江省鹿城法院西郊人民法庭辖区聚集超过全国四分之一的鞋企,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8万人。西郊法庭立足辖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多元化、专业化解纷机制,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一、聚焦“协同性”治理,构建多元联动平台矩阵

一是打造劳动诉讼服务支点。建设高标准劳动专业法庭,集中管辖全区劳动争议诉讼案件。联合区人社局、区总工会等部门搭建“六方联动”平台,集成普法教育、诚信倡导、人民调解、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法律援助、审判执行“七位一体”功能,为全区16.5万市场主体、数十万劳动者提供专业高效的全方位司法服务。二是拧紧源头治理联动链条。深度融入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解纷立体网络,落实重大劳动争议预防化解协同工作机制,2024年联动化解8家企业欠薪纠纷740件、涉及标的额714万元。三是延伸共建共享服务触角。与所在社区党支部共建“梅姐工作室”,2024年指导调解小额劳动纠纷153起。依托辖区镇街、鞋都产业园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等设立共享法庭15个,2024年通过共享法庭接受法律咨询230余人次、化解涉劳纠纷96件。

二、聚焦“阶梯式”化解,打造多维衔接解纷体系

一是做深做实诉调对接。设立“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办公室,聘任由区总工会10名资深职工组成特邀调解队驻庭“坐班”,发挥工会天然亲和力、专业性、针对性的调解优势,2024年协同化解重大劳资纠纷36起,涉劳动者98人次。联动区社会治理中心、区人社局成立新业态劳动纠纷调解站,实行裁调前置、诉调断后递进解纷模式,2024年5月运行以来化解新业态劳动纠纷31件。二是做细做强裁审衔接。联合区人社局出台《关于强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定期召开裁审联席会议,深化劳动争议态势研判与裁审对比分析,累计发布裁判提示单6期,进一步强化程序衔接、统一裁判尺度。在劳动仲裁委建立巡回审判点,发挥裁审规范引领作用,发送司法建议促进仲裁庭审规范化,提升劳动仲裁的公信力与认可度。2024年,经裁入审案件数同比下降7%。三是做优做精专业审判。选优配强劳动争议审判力量,围绕竞业限制、新业态劳动关系等主题开展精细化审理与类型化调研。强化类案专审,梳理十类争议焦点,择选代表性案件编制《劳动争议典型案例》,促进法律适用统一。

三、聚焦“沉浸式”普法,激发多向引导宣传势能

一是“送法入企”指引规范用工。协同区总工会以“鞋都”70余家大中型企业为基点,以用工风险法律提示书等引导企业自纠风险。全面总结发布劳动争议司法实践成果,回应劳动纠纷热点、焦点问题,提示规范用工要点,辖区企业与劳动者反响热烈。二是加强以案释法提升普法实效。选定企业园区等人流密集点,开展劳动争议案件巡回审判、以案释法12次,以示范首案化解群体性批案、以代表性个案化解规模性类案。结合具体案例,制作“竞业限制的规范”“经济补偿如何主张”等主题普法短视频14期,在网络平台发布,点赞、转发量逾十万次。三是深化司法公开实现双向提升。组织主题开放日,累计接待企业、劳动者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等70余批次,介绍展示工作举措和成效,开展庭审观摩、意见征集等活动,共促劳企双赢。

原标题:《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浙江法院新增两例》


没有了
三亚崖州区创新运用“六尺巷工作法” 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010-88354146、010-53326133